返回首页

茶文化诗句?

来源:www.bxwzhw.com   时间:2023-06-29 00:54   点击:50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茶文化诗句?

寒随穷律变,春逐鸟声开。初风飘带柳,晚雪间花梅。碧林青霭里,白月几回秋。闲梦江南潇,忆君吹笛楼。茶文化中的诗句有很多,比如唐代杜牧的《山行》中的“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宋代陆羽的《茶经》中的“味道无极,横溢天下”,都反映了茶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古人对茶文化的热爱。不仅体现了文人雅士对茶文化的独特理解,也让人们对茶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二、茶艺的特点是什么?

1、哲理为先

2、审美为重

3、个性为要

4、实用为佳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就形式而言,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品茶、先要择,讲究壶与杯的古朴雅致,或是豪华庄贵。另外,品茶还要讲究人品,环境的协调,文人雅士讲求清幽静雅,达官贵族追求豪华高贵等。一般传统的品茶,环境要求多是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霁等种种妙趣和意境。总之,茶艺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结合,其中包含着美学观点和人的精神寄托。传统的茶艺,是用辩证统一的自然观和人的自身体验,从灵与肉的交互感受中来辨别有关问题,所以在技艺当中,即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又包含了人们主观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 。

三、仪征为什么这么繁华?

仪征2128年前建县,实际上真正开始繁荣,还要归功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后,将中国南北方真正连通起来。仪征作为长江与大运河的节点,“挟江河之襟要”,成为“东南水会”。因为古代的交通以水运为主,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仪征在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地位,仪征也成为一千多年来闻名遐迩的历史名城。

一、中国漕盐转运的港口

中国古代王朝大多定都中原,中原是人口聚集的地方,加上北方拥有漫长的边境线,需要大量驻军驻守,南粮北调的任务十分繁重。在唐代由于早期是屯兵制,因而相对自给,调粮任务不重。后来改为募兵制,调粮任务开始加重。

仪征在宋代时为真州,宋廷在这里设有江淮两浙荆湖发运司,主要监督从长江中游的湘、鄂、皖、赣四省的漕粮运输到仪征,再由此北上。由于长江、运河之间有高低落差,仪征建有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复闸——真州复闸,大大提升了运输效率,真州的漕粮运输增加了一倍,最多时超过7、8万石,占北宋全国漕运量的3/4。明代南京工部在仪真设有主事,负责兴修水利,在长江边挖有外河,建有拦潮、通济、罗泗、东关等四闸,保证漕粮北上北京。清代基本保持明制,直到1901年漕运结束。

与漕运相伴生的是盐运。早在唐代时刘晏就发现漕运回程空载的问题,导致船主入不敷出,提出将淮盐运输作为补偿。宋初官卖法就是官运官销,盐利收入主要由地方支配。后逐渐被通商法代替,官府把官盐卖给商人销售,盐利归中央直接支配。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范祥为制置解盐使,行盐钞法。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蔡京创行盐引法。南宋朝廷的第一个中央专卖机构“提领措置真州茶盐司”,设在真州。宋代经仪征转运的食盐最高值在7800多万斤。

明清时期国内人口增加,对食盐的需求大量增加。以仪征天池为中心,回程的漕船从淮南、淮北的盐场载盐到仪征天池,等待巡盐御史来察院举行掣挚仪式后,将食盐运往长江中下游地区,官府在仪征设立淮盐批验所进行管理。一度仪征直接从事盐务工作的就有九万多人,占全县人口的四分之一。太平天国运动后,盐运从仪征天池转到泰兴口岸、瓜洲六壕口后,又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回到仪征十二圩,每年2亿多斤淮盐销往长江中游,直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盐运才消失。

因而,仪征自宋到清,实际上是一座漕盐船上的城市,由此演绎千年繁华。

二、中国江南园林的代表

中国的园林有北方园林、南方园林、岭南园林。南方园林以苏州、杭州、扬州为代表,其实仪征园林也是南方江南园林的组成部分,并且在中国园林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仪征园林建设始于北宋时期,这一时期以官家园林为主,最为著名的就是真州东园,由江淮两浙荆湖发运司利用监军废址修建而成,因为王安石等人写的诗、蔡襄题的匾、欧阳修的记而著名。特别是欧阳修写的《真州东园记》可以与《醉翁亭记》相媲美。在南宋时几任州官又在城西建有真州梅园,绵延十里。宋代也有私家花园,但规模较小。

明代初期,由于国家政策及户籍等原因,仪征私家园林多为官员退休后所建,规模不大,也不奢华。直到明代末期,仪征盐商私家园林开始盛行,规制大为突破。崇祯年间,已入仪真籍的徽州盐商汪机在仪征城西南,请造园师计成为他修建了寤园。园林占地上百亩,仅一个高大的太湖石就动用上千头牛,耗资数万两白银。计成在此总结建园经验,崇祯七年(1634年)写成了中国最早、最系统的造园著作《园冶》,也是世界造园学最早的名著。清代康雍乾时期仪征私家园林建设达到顶峰,这一时期就有20多座私家园林问世,最为著名的有白沙翠竹江村,曹寅、石涛等流连其间,留下诗篇数百篇。嘉庆年间在仪征北面山乡盐商巴氏建有朴园,清代学者钱泳在考察大江南北的私家园林后写有《履园丛话》一书,称朴园“实乃淮南第一园也”。

仪征园林既有江南园林的共性,又有自己独特个性,就是大多地处江边,巧借江南诸山和长江景色,引入自己的园林,因而著名园林学家阮仪山先生称之为“给人以豁大纵深之感”。仪征园林虽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但它的地位和价值正被世人所关注,“两园”在仪征成功举办,正是秉承了“虽为人作、宛若天开”的造园精髓。

三、中国金融流通的重镇

仪征不仅是中国漕运盐运的中心之一,而且是茶叶、竹木、砖瓦、瓷器、明矾等大宗物资北上之地,因而这里对货币的周转量较大,由于古代多用金银等金属铸币,因而不方便携带。宋榷茶之制,选择要会之地,在江陵府、真州、海州、汉阳军、无为军、蕲州之蕲口,建有六个榷货务。真州榷货务承担着江南安徽、江西近茶叶北上交易收税的重任,茶引多在此勾兑。仪征还有自己的铸钱监,在官方的批准下铸造钱币并流通使用。南宋时,第一个中央专卖机构就设在真州,真州设有卖钞库,每年发行“真钞”15万,占全国盐钞的四分之一。在一定意义上说,真州就是宋代中央财政主要的“钱袋子”,在宋帝国经济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元代“国家经费,盐利居十之八,而两淮盐独当天下之半。”明清时仪征“两淮岁课当天下租庸之半,损益盈虚,动关国计。”仪征两淮盐运,又为封建王朝承担重要的“输血”功能。

四、中国工商贸易的都市

由于仪征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发达的漕运和盐运产业,带动了仪征的繁华,仪征成为工商贸易的都市。宋代时冶炼业就非常发达,以至于朝廷把汴京玉清宫玉皇、圣祖、太祖、太宗四座金像指定仪征来制造,并因为高超的冶炼技术,“仪容逼真”,仪征升为州。仪征还是漕船的制造工场,大量漕船在长江边制造和修理,发运司进行监管,每年为汴河造船100艘以上。明代时宫廷消费的酒瓶用质量中等的瓷器制造,南京工部在仪征设立酒瓶烧造厂,每年生产5—6万只,每30只为一小包,由漕船带到北京。此外,仪征酿酒、织造业也很发达,城内粮仓、盐栈、酒库林立。明清时期南门大码头热闹非凡,水榭楼台、酒肆茶庄、书场墨庄、戏台棋院、客栈店铺鳞次栉比。而清末到民国时期的十二圩则被誉为“食盐之都”,有“小上海”之称。

宋代共有府30个、州254个,除开封、杭州两个大城市外,东南地区主要的城市有:苏州、江宁、扬州、真州、楚州、庐州、襄州。“维扬、楚、泗俱称繁盛,以真为首”。真州是名副其实的“风物淮南第一州”。即使明代真州降为县,仪真仍然因为是漕运、盐运的繁忙而兴盛。有专家考证,1600年左右,全国最大的城市排序为:北京、南京、杭州、镇江、广州、福州、苏州、松江、淮安、扬州、临清、济宁、仪真、芜湖、景德镇,仪征列13位。

随着国家漕运、盐运政策的变化等原因,仪征往日的繁荣不再。新中国成立后,仪征产业特色鲜明、城市美丽宜居、人民安居乐业。在新的“赶考”之路中,仪征作为历史名城最为重要的启示就是融合发展。仪征历史上得益于区位优势,地处长江、运河的交汇点,“水上高速公路”为仪征赢得了先机。虽然在一定意义上说仪征是被动地融入国家漕运、盐运的政策,但白米、白盐等产业,客观上吸引了来自长江中下游地区数以万计的人们来到这里淘金,山西、陕西的“西商”和来自徽州的“徽商”也蜂拥而至,南来北往的工匠会聚于此,文人雅士在此流连,在观念、人才、信息、文化的交流和交融中,仪征成为最具活力的地方。今天市委、市政府提出跨江融合的新发展思路,无论是从仪征的历史来看,还是从当前的实际来说,可以说适逢其时,前景可期。

四、古人十大雅趣?

1.焚香:焚香的好处极多,可以平静内心,可以修身养性,又能安神开悟,最适合冥思时使用。文人墨客喜爱焚香的极多,比如苏东坡本人就极爱焚香,而他的学生黄庭坚,更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焚香癖”,没事的时候,最爱抱个小香炉,焚上一段名香,静坐在斗室之中。一香一冥想,静坐到饭中,足矣!

2.对弈:纵横十九道,迷煞古往今来多少人。古人时常下棋,这个棋自然是围棋。围棋一道,既能考验人的全局能力,又能就其中的得失而有所感悟,确实是放松的好法子,找上好友“手谈”一局,当真是乐事。但下棋最难的是观棋,观棋最难的是做到“不语”,自己心中雪亮,无奈不能提点下棋之人,那份难受,仿佛嗓子被羽毛搔到了似的。

3.品茗: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一句话便道出了品茶要平静心静,消除杂念,才能将茶味发挥的入味三分。中国品茶,讲究文化,最看重的是一个“品”字,如何品茶,自有妙门。但茶不分贵贱,大富大贵品有味道,小民小商品亦有乐趣。

4.听雨:小楼一夜听春雨。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下雨天睡觉是最舒服的时候,听着窗外的雨声点点,那份心情足可浮三大白。古人听雨,现代人也能听雨,只要心境相通,听雨依然是雅事。

5.赏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看着漫天飞白,躲在暖烘烘的房间里,那种感觉不要太美!或者在大雪初霁的早晨,没有一个人也没有一个脚印,一眼望去,全是洁白一片,最喜“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6.候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句云,“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笔下的明月,和恋人一样,是值得相侯的,那种美,美的令人心醉。现在偶尔抬头看看月亮,也让人觉得心中安宁。

7.酌酒:正所谓“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中国人自来重视酒文化,古人饮酒,是浪漫的,是自由的。正如那个仿佛遗世而独立的庄周,宁可做蜷伏在池塘烂泥中的自由的乌龟,也不愿做任人都可以骑打控制的千里马。

8.莳花:俗云,居宅没有花草,主人庸俗易老。一句话便道出了摆弄花草的好处。莳花弄草,不仅能够绿化家居,而且可以放松心情,看着自己侍弄的花草一点点长大开花,那份乐趣也是无穷的。宋代诗人林和靖,一生不仕,无妻无子,只在自己的住所周围种满了梅花,人称“梅妻鹤子”,我们做不到林和靖的洒脱,却能够买上几盆绿色,听花草打开慵懒空气的声音。

9.寻幽:大自然永远是美的,试想一个闲暇的周末,一大早醒来,拿着背包,忘记烦恼和工作,忘记一切烦心事,呼吸着新鲜空气,去寻找大自然的味道。看到朝阳初生的艳艳,享受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美妙的事情吗?

10.抚琴:正所谓声音之道可与禅通,在当代这个纷扰的世界,如果能静下心来倾听一下琴声,亦或是自己亲弹一曲,那份乐趣,当真妙不可言!大文学家、大诗人陶渊明,虽然不会抚琴,但却在房中放着一把琴,闲来无事也要触摸一下,听一听琴弦发出的声音,便能让人心静,极好。

五、人生七雅,不可无茶?

人生七雅,琴、棋、书、画、诗、酒、茶,雅士不可无茶。自古诗人多茶客,茶以自己独特的养生之道和文化内涵滋养丰富着文人雅士,为其清思助兴。

诗人们也对茶传神写照,形象描述了茶事的发展,赋予茶鲜活的艺术色彩,诗化、升华着茶。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范仲淹写过:“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苏轼咏出《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六、何为晋人风范?

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于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魏晋风度,它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晋朝屡以历部尚书请官王右军,但遭屡拒绝。我想,正是因为精神的超俗,“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高等这样的人事哲学观,才能造就那传奇的《兰亭序》。

然而,魏晋风度为什么在历代每每遭贬,究其原因,大略是这帮名士们饮酒过度,醉生梦死;再就是放达出格,有悖常理,另就是清谈误国。据传说“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纵酒佯狂,经常是抬棺狂饮,且身上一丝不挂于屋中,人见均嗤之,他却反唇相讥:“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干吗要钻到我裤裆里来呢?这些名士们为求长生而炼丹服药,穿衣喜宽袍大袖且经久不洗,故而多虱,因而“扪虱而谈”,在当时是件很高雅的举动。

其实以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的相当深远。可是,魏晋风度的所及,也带来了弊端,许多人赶时髦,心情也并非嵇康、阮籍似的沉重,却也学他们的放达。其实现在年轻人作为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与东汉末以魏晋风度的价值观念四一脉相承的。而现在年轻人在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上个性上,又和魏晋风度的美学关相辅相成。

一、“《广陵散》(注)于今已绝矣!”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屈原《渔父》

数百年以来,人们一遍又一遍地描绘着竹林七贤的魏晋风度,称颂着他们在那外有五胡入侵,内有曹魏集团与司马氏之间的明争暗斗,以至经济凋敝,民怨沸腾的动荡社会中所保有的那份遗世独立与闲情雅致,但人们也一遍又一遍地为了一个人而扼腕浩叹,以示感慨之意,以抒悲悼之情。

因了嵇康,《广陵散》万古流芳;因了《广陵散》,嵇康得以唱出了他生命里最后的一曲挽歌!

聆听《广陵散》,有一种在金戈铁马的杀戮与征伐声中体悟生命的感受,喧嚣而寂寞,压抑而忧幽。但人们可曾知道这作为旷世遗韵的《广陵散》究竟响在了何方?!

《世说新语·雅量》中这样写到: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悲则悲矣,壮则壮矣!“广陵一曲终遗世,三尺瑶琴不复弹。”!

我看见……

凄风苦雨。

仅仅几尺的断头台上,几个魅影,显得阴森而狰狞。

嵇康要来了他心爱的古琴,置于台上。

宫商角羽徽,整齐地排列着。此刻,琴弦仿佛也弥漫着某种忧郁的气质,如临大敌般的肃穆。

它没曾想到,在主人的挥洒之间,自己竟成了衡量万物与寂静,往昔与未来;衡量人类内心真实与生活着的这份现实的一杆标尺!

它没曾想到,琴声嘎止之刻,就是主人从容赴死之时。

那铮铮的琴韵声,伴随着昏黄瑟索的苍穹,骤然响起……。激越昂扬,悱恻侘傺。在那一弹一拨之间,我分明看见了他正忘情其中,恍若于山水之间般的诗意与沉醉。琴家(嵇康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倾其毕生之余力演绎了音乐,而音乐高亢的唱吟也完整地为这个濒临绝境命若悬丝的生命阐释了它应有的高度!

“斯人已远逝,空余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悠悠。”当刽子手刀落之前,和着这不散的悠扬余韵,嵇康的灵魂早已循身遁离,冲破尘嚣,旋伴在纯净而湛蓝的天宇,让生命回归到了它本该回归的原初穹窿。《广陵散》因此也就成了嵇康的“安魂进行曲”与生命的杳杳之音。

绝响也响在了生命的尽头,响给了永恒的死神。也许,这是一种对死亡的献祭与嘲讽,也许这也是一种以“肯定之死”让“否定之生”彻底输掉的向死而生的决绝。

唉,一切悲剧性的抵抗都源于这“耻与魑魅争光。”的天性!与这“夜已久,何不来也?形骸之间,复何足计?”的超然。(据《太平广记》三百十七引《灵鬼志》)

出于对自身人格的守望与对理想的执着,在魑魅魍魉的“浊世”中,嵇康“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至死不妥协于统治集团,而终致灭顶之灾;嵇康才华横溢,儒雅、清高与孤傲,但又有着“士人”所共有的强烈 “入世”情怀,“振朝纲,兴百姓”。只可惜的是,到头来却落了个弦断曲残的歌者行吟,令不少文人雅士几多惆怅,几多痛惜。这种自身命运与现实政治的疏离与悖返,这种骨子里充斥着的反主流的个体人格,不可避免地具有极大的毁灭性,从而也决定了他无力成为主流又必然被淘汰出局的悲剧命运。

“英雄无奈是多情”亦是“英雄穷途是末路”。

嵇康,这位“堂吉诃德”式的浪漫救世英雄,受“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的士大夫精神久沐,企以一身绝学而报之于天下,但可悲的是他所面对的竟是另一条荒芜英雄路?!

叹只叹,在中国的历史与政治长河中又何尝鲜有这方面的先例?无非是 “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矣!”

史书也曾记载下过关于他的这样一个故事:

当嵇康到太行山问道时 ,很可惜道人什么话也没跟他说。嵇康很失望,当天就从太行山之颠下山,黄昏时,日薄西山,山间林木沐浴在晚霞之中,倦鸟劳作一天,从远处归巢……嵇康再也忍不住了,就对着远方的大山大叫了一声,但声音很快就被淹没,忽然他听到了一阵长啸,从远处传来,犹如天籁之音 。那声音穿越山涧 、溪流、丛林,从远处而来,从道长那里而来 ,延绵不绝,嵇康的心灵就在此时皈依,他悟出了生命本身的意义。那是道人给他的回答。

参透了生死,就本不该引来血光杀戮。但人间的烟火与情怀啊,太令他痴迷,太令他执着。终身研学老庄的他至死也没弄懂的却是“天有道,则仕;天无道,则隐。”的儒家道理,终不免有“《广陵散》于今已绝矣!”的慨叹与血溅断头台的结局……

是啊,“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波诡云谲的历史又怎么会被人们所看清呢?生死可以了悟,惟历史不似如此……

我无从看透这诡异的历史,也不想去看透它。但我看清了嵇康与《广陵散》的故事给我所昭示的一个人生命题——

有一种价值,

一种毁灭价值的价值。

它揭示的是生命的存在并不是完全估价一切的前提!

嗟乎!“凤兮凤兮,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楚狂接舆歌》)。

魂兮归来兮!嵇康不死,广陵长吟!

注:1、《广陵散》,古琴曲,又名《广陵止息》。其有两种源出,其一:据《战国策》及《史记》中记载:韩国大臣严仲子与宰相侠累有宿仇,而聂政与严仲子交好,他为严仲子而刺杀韩相,体现了一种“士为知已者死”的情操。其二:东汉蔡邕的《琴操》中谈到:聂政是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因为韩王铸剑,违了期限,被韩王所杀。聂政为父报仇行刺失败,但他知道韩王好乐后,遂毁容,入深山,苦学琴艺10余年。身怀绝技返韩时,已无人相识。于是,找机会进宫为韩王弹琴时,从琴腹内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他自已当然也是壮烈身亡了。(现一般是采用这个认知。)

《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划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 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

2、“魏晋时期所谓崇奉礼教,是用以自利。那崇奉也不过是偶然的崇奉,如曹操杀孔融,司马懿杀嵇康都是因为他们和不孝有关。(注:司马昭的亲信吕馔奸污其弟吕安之妻,反诬陷吕安不孝,嵇康为吕安辩,钟会便借机怂恿昭,以不孝之名杀之。)但实在曹操、司马懿何尝是著名的孝子,不过将这个名义加罪于反对自己的人罢了。”(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及药及酒的关系》)

二、“膏火自煎熬,多才为患害(注)”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渔父》

在竹林七贤中,惟一可与嵇康比肩媲美的就是被视为“命世大贤”(靳於中《阮嗣宗诗序》)“芳馨百代,领袖诸贤”(李京《重建阮嗣宗庙碑》)的阮籍。

提到阮籍,自然就使我想起了酒。

悲剧哲学家尼采这样说到:“艺术家不应当按照本来的面目看事物,而应看得更幸福,更单纯,更强健,为此在他们自己的生命中就必须有一种朝气与春意,有一种常驻的酒意。”(《悲剧的诞生》)

《晋书·阮籍传》对此有颇为生动的说明:

籍本有济世之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时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其罪,皆以醉获免!

也许正是因了酒,狄俄尼索斯的癫狂是否就是阮籍的真实写照呢?也许正像狄俄尼索斯一样,阮籍的醉酒会不会另有他最为癫狂的含义呢?

有别于对嵇康的肯定,历史之于阮籍多有争论。

史家对阮籍最为深恶痛绝的“罪状”有两点:一、阮籍撰写了《为郑冲劝晋王笺》;二、因有废立定策之功而封侯,后秉承司马昭之命沦为间谍(定策间谍之事见《魏志·高贵乡公纪》)。叶梦得说:“(阮籍)应为公卿作《劝进表》,若论于嵇康,自应杖死。”

历史总是以主流的姿态来盖棺定论,而从不问其源发的究竟!

黄侃在《咏怀诗补注·自序》中这样告诉我:

阮公深通玄理,妙物达情,咏怀之作,故得包罗万象……。迹其痛哭穷路,沉醉连旬,盖已等南郭之仰天,类子舆之鉴井,大哀在怀,非恒言所能尽,故发于诗歌。

阮籍为人在“竹林七贤”中最为复杂,心理状态也最为微妙。不像嵇康性格“峻切”惨遭横死,也不像山涛、王戎和向秀投靠了司马氏做了大官。他不隐不仕,又隐又仕,官也做,但又不是真做而是敷衍了事。谨小慎微,屈己成人,比之嵇中散可谓深得“全身远祸”之三昧。

这是历史的障眼法!

魏晋时期,正是名教儒学与老庄玄学相互辩难与分合的时代,竹林七贤大多信奉玄学。任继愈在《中国哲学史》中说到:“他们以宇宙的最高本体作为追求目标,希望自我与本体合而为一,得到某种境界,用来安身立命与苦难的现实相对抗,他们追求的本体就是自然。”这也即是由嵇康所倡导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从意识形态的范畴上说他们无疑是边缘者与异己者,因此,怀才不遇,醉心于山水之间,酣畅淋漓于杯中之物也就成了他们抒发个体情怀仅有的出路。“恨天低,大鹏展翅难高飞。”是不言而喻的,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凉心境呢?其实,“大哀在怀,非恒言所能尽”者,汉魏时代也并非阮籍一人。前有荀或,后有陶潜都是如此。生逢乱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是道家的一种“大悲无泪,大音稀声”的无奈,一种痛彻肺腑的酸楚,这又哪能是诟病之后人所能领会得来的呢?我深深地理解了他,这个惆怅不已的末路英雄!

纷乱与残酷的现实生活,迫使人必然作出两难的选择,要么沉默,要么抵抗。嵇康选择了后者,而阮籍则选择了前者。阮籍由儒入道,开始了追求一种庄子式的精神境界。“承命世之美,希达节之度”。疾病的折磨,生命的短促,政治的阴谋,仕途的险恶构成了他生命里最大的忧患意识。“但怨须臾间,魂气随风飘。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是其真实的写照。(《咏怀·三十三》)别无选择的他只能走回自己的内心世界,每日必饮,饮而必醉地“生活在别处”。

七、中国茶艺四大流派按地区分?

1.禅宗茶道

茶道从诞生之初便带着三分佛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唐代著名诗僧皎然是中华茶道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的“三饮便得道”为禅宗和茶道之间架起了第一座桥梁;另一方面是因为佛家认为茶有“三德”,可以在饭饱后助消化,坐禅时助提神,还可以抑制性欲。

2.贵族茶道

贵族茶道是中华茶道发展的另一条道路。 实际上正是在茶成为敬献朝廷的贡品之后,茶的功能 和价值才被人们广泛地了解和承认。当茶得到上层社会人士的普遍了解和承认之后,贵族茶道便诞生了。

3.雅士茶道

雅士茶道,顾名思义就是由文人墨客的茶事活动中诞生的茶道。其实,在魏晋时期之前,饮茶的文人很少,仅有司马相如、左思、张华等。可是,自唐朝以来,就几乎没有不饮茶的文人了。魏晋以前的文人大多有以酒避世的思想,而唐朝之后的文人则更具有入世精神。于是,从唐朝开始,饮茶便取代酒成为社会的新风尚了。

4.世俗茶道

同上述三大流派想比,世俗茶道出现的最晚。它与其他三者是完全不同的,世俗茶道是平民化、大众化的,带着浓浓的人情味。清朝之时,京师有很多平民化的茶馆,饮茶者可以自带茶叶,只付水钱就可以。到了民国年间,茶馆通常会在卖茶水的同时还卖一些点心佐茶,更有融饮食、娱乐为一体的评书茶馆、京剧茶馆等。

八、古代雅士的九件雅事?

古人九大雅事:焚香、品茗、听雨、赏雪、候月、酌酒、莳花、寻幽、抚琴。

焚香

香,既能悠然于书斋琴房,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既能在静室闭观默照,又能于席间怡情助兴;既能空里安神开窍,又可实处化病疗疾;既是一种精英文化,又是一种大众文化。究其实,它出身本无固定之标签,唯灵秀造化源于自然。

古人焚香是为了享受高雅,也是宫廷贵族们显示身份的象征。而在现代喧闹的都市生活中也需要这种动中求静的意境。在客厅里摆上一个香炉,焚上一柱香,闭目养神,静静地感悟香气中带来的奇妙感受。熏香还有助于提神醒脑、消除疲劳,自己浮躁的心也会变得踏实。

品茗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 思想。

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

听雨

听雨是以平静的心态对待万事万物,聆听点点滴滴洒落大地的雨声。仿佛淅沥淅沥的雨滴,是雨精灵所奏的催眠曲,让大地生物都能安然入睡,获得一种心灵的惬意。

赏雪

欣赏雪花的晶莹剔透,冰清玉洁,让人想到在这凡尘世界也要保持一种像雪花一样的纯洁无瑕,保持一份超凡脱俗、高洁的心境。

候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酌酒

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莳花

花卉艺术是人们表现自然的生命、展示自然的魅力以及人的内心世界对自然、人生、艺术和社会生活体悟的媒介,是人们借助于自然界的花草作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美化生活的一种方式。

时至今日,人们对花仍旧情有独钟,各地的花展、花市、花节人潮涌动,盛况依然,我认为,国人好花,不仅仅好其花形,更缘于花文化的精髓:花韵。

寻幽

多去游览山水,寻找、搜索幽雅的胜地。

抚琴

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俞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琴台被视为友谊的象征。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

九、文人雅士的反义词是什么?

意思:是指气度温文尔雅的意思。拼音:qì zhì rú yǎ分词解释:气质,泛指人的风格、气度。儒雅的意思是:指博学的儒士或文人雅士,也指学问渊博;风雅;典雅;优雅等。“儒雅”出处:南朝·梁·沉约 《齐武帝谥议》:“庠塾大启,儒雅云集。”译文:自从地方学校举办以来,文人雅士,博学的人越来越多。例句:很多人愿意和小不点交往,因为他气质儒雅,才华横溢,是一个值得结交的人。近义词:温文尔雅、斯斯文文、和风细雨、文质彬彬、温文儒雅、温柔敦厚、彬彬有礼、文质斌斌反义词:咄咄逼人、出言不逊、雷霆万钧、令行禁止、喜怒无常、杵倔横丧、金刚努目、金刚怒目、俗不可耐、龙腾虎跃、暴跳如雷、凶神恶煞、附庸风雅、破口大骂扩展资料:相关词语:

1、近义词——温文尔雅[ wēn wén ěr yǎ ]:态度温和、举止文雅。现也形容做事不大胆泼辣。

2、近义词——文质彬彬[ wén zhì bīn bīn ]:原意是,如果文采和实质相配合,就能做君子。后用以形容人举止文雅有礼貌。彬彬:配合谐调。

3、近义词——温文儒雅[ wēn wén rú yǎ ]: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4、反义词——俗不可耐[ sú bù kě nài ]:庸俗得让人无法忍受。

5、反义词——附庸风雅[ fù yōng fēng yǎ ]:本来不懂,但也跟着别人 搞一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风雅的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返回栏目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