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北宋时期管理制度?

来源:www.bxwzhw.com   时间:2023-06-27 16:31   点击:186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北宋时期管理制度?

宋代的中央政府,还是从相权谈起,其与唐相比,并没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的不同,迫于外面一切形势的变化,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而已。

宋代的相权,比唐代要低得多。宋代也有三省,但实际上只有中书省在皇宫里,门下、尚书两省都移到皇宫外面,所以也只有中书省单独拟旨,称政事堂。又和枢密院同称两府——东府和西府。

枢密院是管军事的,中书则为丞相,权力、地位相对来说比较独立。门下、尚书两省不再提前参与政府的最高命令的制订。其中,中书和枢密相对独立,也就是宰相不再管军事了。

宋代财政,掌握在户部司、盐铁司、度支司三司中,度支就是管收支的。

这三个部门独立出来,合作掌握全国的财政管理。所以王安石在神宗朝变法时,想要推行新政,第一措施,就是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把户部、盐铁、度支三个部门,重新组织起来,统一到一个新部门(即制置三司条例司)里。

实施这一措施的目的,王安石是想把财政大权重新掌握到宰相手里。司马光对此极力反对,他说,财政还是由三司管,三司失职,这是人的问题,可以换人,但不应该划归中书省及枢密院管他们。

王安石的意思,是想把财政大权转属于宰相,想重新理顺三司权限,要把当时所谓中书治民、枢密主兵、三司理财的军民财政之职权三分重新集权。而司马光则主张一切应按旧制度来执行,出问题是也人的问题,不行就换人,而不是去修改制度。

一直以来政府的官员任免权限是在宰相职权之内。到了宋代却又另设一个考课院,后来改名审官院。

又把审官院分东西两院,东院主文选,西院主武选。又别置三班院,来具体执行人事权,就是把宰相的人事权力也剥夺了。

宋代军事、财政、用人三权都有了相互的制约,都分割开了,这显见是相权进一步降低。相权降低的反面,就是君权的提升。从历朝的朝堂的礼仪来讲,唐代群臣朝见,宰相是有座位的,并赐茶。古所谓“三公坐而论道”。但是到了宋代,宰相上朝,也和其他官员一样站著不坐了。

其次,皇帝诏书,这是政府最高命令,在唐代由宰相中书省拟定,这种拟稿方式叫做“熟拟”,亦称熟状拟定。熟状拟定是详拟定稿的意思。

中书省熟拟送呈皇帝,皇帝只简单在文件的最后批几句,盖上皇帝御印就表示同意,此谓之“印画”。经此手续后,便可正式下发执行了。

这样的程序,其实是宰相出旨,只求皇帝表示同意就可以了。到了宋初,宰相遇到政府定旨出命,先写一个札子,就是一种意见的要点,对于某事提出几项意见,拟成几条办法,送由皇帝决定,所谓“面取进止”。然后宰相再照皇帝意见正式拟旨。这与唐代宰相的“熟拟”相差就很大了。

宋代的最高政令的最后决定权在皇帝,而不在宰相,宰相不过是奉命行事,所以君权重,相权就轻了。

再次,政府的一切重要命令,向来也并不需要皇帝每次都以正式诏敕的方式下发。在唐代,政事堂号令四方,其所下达的公文称“堂帖”,宋初还有这样的制度,当时堂帖比敕命还要重要。

但后来的情况是,如果有了皇帝的诏书,中书省就不能再下堂帖了,于是改用札子指挥。其实札子还是起到了像堂帖一样的作用。后来有一个地方官,不服中书处分,把原札封奏,太宗大怒,命令都要以皇帝的诏书为准,即使要用札子,也要报皇帝同意后才能下发。这样,宋代一切政令之决定权便全归了皇帝。

这一制度,到神宗时,还是废了,仍可以用札子。

当时相权虽然低了,但也不全是帝王专制与独裁。而且赵宋王室家训相传,要尽量优待士人,不许杀文人与士大夫。而北宋的皇帝,也比较温和,并无暴虐,也无专权。宋代制度的缺点,在散,在弱,不在专与暴。

可见宋代的相权,还是有它传统客观的地位。我们此刻只根据历史来说宋不如唐,所谓宋代宰相权利小,一切还是制度问题。并不是只有皇帝专制,更不是没有制度。

原来在汉代,监察权由副宰相御史大夫来行使。当时御史大夫的监察范围,外面包括中央地方内外百官,里面也包括王室和宫廷,全属御史大夫监察权力范围。

御史中丞是一个副御史大夫,这是专门监察王室和宫廷的,也可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御史丞,则监察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他的职责范围之内。那时宫廷和朝廷,既是一体受宰相的管控,自然监察权也延伸到了宫廷。后来御史退出皇宫,单独成为御史台,其职权便只限于监察政府,而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了。但政府官职中,还是由监察皇帝的设置,这叫做谏官。

皇帝用宰相,宰相用谏官,谏官的职责是专门谏诤皇帝的过失。这和御史大夫不同。御史大夫是监察政府百官的,谏官不监察政府,他只监察皇帝。这一制度,到宋代又变了。谏官在唐代本隶属于门下省,而宋代则将其独立,不设部门负责人,台官、谏官都需要由皇帝亲自任命。本来谏官的设立,在于谏诤天子,并不是用来对宰相进行监督的。现在谏官脱离了门下省,独立了,而且没有部门负责人,也不隶属于宰相,又是由皇帝所亲任,于是谏官遂转成了并不是为了谏诤天子,反来来监督宰相了。

于是形成谏官与政府对立的形势。他们尽爱发表反对政府的言论,只要是谏官,人人可以单独发表意见。台官监察的对象是政府,谏官诤议的对象还是政府,而把皇帝放在一旁,变成没人管了。做宰相的既要对付皇帝,又要对付台谏,越来越难做了,所以,有宋一朝,频繁换宰相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

直到后来徽宗年间,谏官锋芒太露了,闹得也太大了,太无聊了,社会上和政府中的人,都讨厌谏官,不加重视,不予理会,于是谏官失势。然而,这时蔡京这样的权相奸臣又从此出现了。所以,制度的好坏,需要辩证的去看。

宋代制度,一面是相权衰落,另一面则是中央集权。

宋代地方政府分三级。最高一级称路,相当于唐代的道。中一级是府、州、军、监,相当于唐代的州、府。最低一级仍是县。

最先分十五路,后来分成二十多路。自五代以来,地方行政长官全是军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把各将官的兵权削了,武臣不再带兵,自然也不准再管地方民政。这些勋臣武官,也在长期混乱中厌倦了,觉悟了,不再争持。

他们仅拥一官号,中央替他们在京都提供了大的宅第,丰厚的俸禄,叫他们安住下来。比如你是河南的省长,中央还是保留你河南省长的名衔,但请你在中央住着。河南省的事,另外派人去,派去的则是一位文臣。这就叫知某州事,知某府事。

这些知州知府,本来另有官衔,都是中央官,带著一个知某州某府事的临时差遣。他的本职还是一名中央官,而暂去管某州某府的事。但直到清代,知县知府才变成正式官名。

如果正式定义来讲,则宋代根本没有地方官,只暂时派中央官员来兼管地方事。这些官,在宋代又称监司官,每一路共有四个监司官,分权成为帅、漕、宪、仓。

“帅”是安抚使,掌一路兵工民事,领军旅禁令,赏罚肃清。“漕”是转运使,掌财赋,领登耗上供,经费储积。“宪”是提刑按察使,掌司法,领狱讼曲直,囚徒详复。“仓”是提举常平使,掌救恤,领常平义仓,水利敛散。

这四个就等于都不是地方长官,而是中央派到地方来临时指挥地方的。在唐代的州县,只要面对一个上司,即观察使,而宋代则要面对四个上司,即帅、漕、宪、仓,那可想地方官有多难做了。

这四司中,以漕使,即转运使为最重要。地方财政,都在他手,他需要把地方全部财富转运到中央去。在唐代,地方收入,一部分解到中央,另一部分保留在地方。宋代则全部解到中央,地方根本没有存储。平常就很艰苦,临时地方有事,更是不可想象。

所谓宋代的中央集权,是军权集中、财权集中,而地方则日趋贫弱,所以金兵内侵,只是首都(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唐代安史之乱,叛军人军力并不比金人弱,唐两京都失守了,可是州郡财富很多,每一城池,都存有几年的粮草,军装武器都有储备,所以到处可以各自为战,还是有办法的。

宋代则把财富、兵力都集中到中央,不留一点在地方上,所以中央一失败,全国就马上土崩瓦解,再也没办法了。

二、建盏底款真齐文是什么意思?

真齐文建盏是一种古代中国的陶瓷工艺品。因为真齐文建盏是出现在中国宋代的一种茶器,起源于中国浙江省的齐岳山一带,因此被称为“齐文化”的代表之一。它以其精湛的工艺、高雅的形态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而闻名,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瑰宝之一。真齐文建盏在制作上精细考究,烧制技艺复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除了真齐文建盏,中国传统茶器还有很多,如宜兴紫砂壶、景德镇瓷器等等。每个地区的茶器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且经过百年的磨练,中国的茶文化发展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三、曜变是什么意思?

曜变,是“宋代第一茶器”建盏中至高无上之釉色,瓷釉和窑火在极致幻变的氛围下偶然才能生成一盏,仅存于世的三只完整宋代曜变均存于日本,被奉之国宝。

全世界仅有三件半宋代曜变天目存世:半只出土于中国杭州,三只传世品,全部收藏于日本,均被列为日本国宝。

曜变的意义:在黑釉里自然浮现着大大小小的斑点,围绕着这些斑点四周还有红、绿、天蓝等彩色光晕在不同方位的光照下闪耀。而且从器皿的整体来看,也会随着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出现大面积的色彩变幻,就仿佛是一只变色龙一样。

四、莫分茶”怎么理解?

"分茶”是一种独特的烹茶游艺,在宋代颇为流行。玩时“碾茶为未,注之以汤,以笑击拂”,此时,盏面上的汤纹水脉会幻变出种种图样,若山水云雾,状花鸟虫鱼,恰如一幅幅水墨图画,故也有“水丹青”之称。

五、世味年来薄似纱的世味是什么意思?

世味年来薄似纱的世味出自宋代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

意思是如今的事态人情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

《临安春雨初霁》

宋代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六、宋代的点茶有哪些步骤?

汤花变幻_____说点茶

之三《宋徽宗五步法点茶》

从宋徽宗"金殿点茶宴群臣"的故事说起

在茶界,一直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宋代的徽宗皇帝在上朝时,突然会心血来潮,当着大臣点起茶来给大家看,然后赐给群臣分饮。事实上史料对这个故事都有记载,徽宗一朝宰相蔡京,一连三篇,«太清楼侍宴记»,«保和宫曲宴记»,«延福宫曲宴记»都记载着金殿点茶的事。

其中«延福宫曲宴记»一文中,较为完整地记载了宋徽宗点茶的整个过程。文中叙述 : 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已,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次诣 平成殿,凤烛龙灯灿然。昼,奇伟万状不可名言。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沸。少顷、白乳浮盏,而如疏星淡月,顾群臣曰:“此是布茶。”饮毕,皆顿首谢。

这段文字中,讲述了五个层次的故事:

1,上命近待取茶具……准备点茶。

2,亲手注汤击拂……开始点茶。

3,白乳浮盏……击拂成乳。

4,而如疏星淡月……出现画面。

5,饮毕,皆顿首谢……分饮。

因此整个过程为,佈席,点茶,成乳,成画,分饮五大步骤。

第一步,取茶具。……准备点茶。

点茶茶具,按目前现有资料,有风炉,汤瓶,茶筅,建盏,盏托,茶匙,茶勺,茶粉瓶,分饮茶盏等。

(插图:仿宋代茶席具)

第二步,注汤击拂。……开始点茶。

1,注汤。

实践操作过程中,注汤手法有:环注法,半环注,点注法,滴注法,抖注法,推注法,飘注法,淋注法等八大注汤手法,让盏动,汤动,水动,壶动,通过人动实现动态平衡,使汤面茶变之变的“汤纹水脉”变幻无穷。

(插图,大鹏展翅图)

2,击拂。

击拂过程中四指持筅,指不露缝。

作W或M型往复击拂运动。

在击拂过程中分底层,中层,上层根据汤面变化分层击拂。

腕动臂不动,要求是和练习古琴,钢琴,月琴,琵琶等乐器手法是一样的。

如果你一时半会练不规范,那么你先用二根筷子练起来,若二根筷子能打到白乳浮盞,那么这时候一把茶筅在你手上会变得“得心应手”。

(持筅图)

第三步,白乳浮盏。……击拂成乳。

从目前看,能“少倾,白乳浮盏”的茶品质量非常好,《大观茶论》云“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茶汤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白乳浮盏”现象,史书上都有记载,西晋杜育“煥如积雪”。唐陆羽“薄者曰沫,厚者曰饽,轻细者曰花,花,如枣花飘飘然于环池之上,…………皤皤然若积雪耳”。所以,“白乳浮盏”是宋代点茶的重要环节,是点茶是否点得成功的标志之一。

(白乳浮盏图)

第四步,疏星淡月。……出现画面。

茶汤经高速击拂,产生大量的沫饽和乳花,特别是“七汤法”击拂至第四汤,沫饽量开始超过总体积的一半时,而盏底液体也被击打成颗粒状水珠,以悬浮状的形态存在于沫饽中,随着击拂力不停地被送上液面,产生水痕水迹和堆积的乳花产生反差,以致出现水乳交触奇观,汤纹水脉不停变化,形成转眼即逝的动态画面,尤如花鸟鱼虫走兽,变幻无穷。

(鱼乐图)

“疏星淡月”画面的出现,从另一个侧面描述了一位点茶高手信手拈来的奇观。也表述了宋代点茶在宋徽宗手中达到了时代的巅峰。

第五步,分饮。

宋代点茶,是喝的,把茶点好是为了茶更好喝,啜一口含在口中,随着气泡破裂,尤如茶汤在舌尖跳舞,茶香乳香在口腔一齐并发,让你产生一种“美好而有动感”的享受。而一盏富有诗意般变幻着的画面的茶汤,进入你的口中,让你仿佛沉浸在宋代人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之中。

(分盏图)

蔡京的记述宋徽宗在宫庭点茶宴群臣的《延福宫曲宴记》,其五步法点茶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具有代表性的”宋式点茶”程式。五步之间环环紧扣,一气呵成,直至当我们今天重读这段文字“……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倾,白乳浮盏,而如疏星淡月,……”。直叹其鬼斧神工。

(作者:彭克荣。刊载于《茶博览》2018第十一期)

图片为作者的点茶作品。

七、古人喝茶用什么器具?

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茶具:这是指制作茶的工具,如茶壶、茶杯等。

火具:这是烧水和制茶时使用的工具,如炭火、灶台等。

水具:这是指装水的容器,如壶、瓶、井等。

盛具:这是指盛放茶水的器具,如盂、碗、盏等。

在唐代,茶具主要包括茶壶、茶盘、茶船、茶杯、茶罐等。唐代的茶具还很注重艺术性,茶壶和茶杯多采用青花、斗彩香炉、白瓷等材料制作,外形也比较别致。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喝茶的方式越来越讲究,茶具也更加精美。宋代的茶具主要有五大器:茶盆、茶壶、茶杯、茶碾、茶匙。其中,茶盆可以用来洗茶叶,茶壶可以制作茶汤,茶杯则是用来品尝茶汤的工具。

明代时期,茶文化继续发展,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明代的茶具以紫砂陶、青花瓷等为主要材料,造型也更加多样化。例如,紫砂壶就是明代开始流行的器具之一,它以其独特的纹理和独特的制作方式而著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