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一品一茶一境界全文?

来源:www.bxwzhw.com   时间:2023-06-21 20:43   点击:131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一品一茶一境界全文?

佛教崇尚饮茶,有“茶禅一味”之说。“茶”泛指茶文化,而“禅”是“禅那”略称,意为“静虑”、“修心”。“一味”则是指茶文化与禅文化有共通之处。这个共通之处在于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

茶,品人生浮沉;禅,悟涅槃境界。一茶,一禅;一品一悟。此乃茶中悟道,道中悟禅,茶禅一味也!

茶是会意字,即人在草木间。老祖宗造此字,抑或是告诉人们这样的道理吧:“人生如茶,茶如人生”!

人生如茶,在我看来,大致包含三层含义:一则,茶中有日月,品人生,先品茶;二则,人活一世,如草木一秋。人生苦短,敬畏生命;三则,人终将回归自然,亦应道法自然,不可逆势而为。

茶在山水间,人在草木间。低眉,云雾缭绕;抬头,碧水蓝天;侧耳,鸟语花香;闭目,风轻云淡。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世外桃园!既“无丝竹之乱耳”,更“无案牍之劳形”,让人油然而生“心旷尘俗邈,逍遥不羡仙”之逸情雅致。难怪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发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之感慨!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欣赏山水风光的同时,再择邀志同道合之三两挚友小聚一番,身居茶园一隅,兴至,品茶吟诗;兴尽,闭目养神,整个身心就会沉浸在这大自然的芳香所带来的清朗洁净之中。正可谓“偷得浮生闲半日,静坐庭前细品茗;如尘俗事眼前过,唯留清风绕衣裙。”这,就是悠然自得的生活!这,就是精神境界的提升!这,就是道法自然!这,就是禅悟人生!

三毛说,“茶,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

是啊!人生就像一杯茶,不能苦一辈子,但要苦一阵子。这一阵子,就是人生的第一道茶。人,伴着哭声来到这个世界,便预示着从此走上了风雨人生旅程,也必将历尽艰难坎坷,才能成就圆满的人生。坐享其成,守珠待兔,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人生,本来就是苦乐参半,当苦尽甜来,幸福敲门之时,便是人生第二道茶了。在你收获爱情甜蜜,登上事业巅峰,感受家的温暖,尽享子孙绕膝之天伦之乐的同时,你也便告别了满树花开的季节,走进了繁华落尽之岁月。

而当你历尽生命之沧桑,尝尽人生的苦辣酸甜,蓦然回首之时,便端起人生的第三道茶了。在拿得起、放得下之间,细细品味,顿觉酸甜苦辣皆无。正所谓“历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此时的你,才真正拥有了成熟的心智。因为,你已经感受到了——“淡”,才是生命的底色;“淡“,才是人生的常态。

由此可见,人生如茶,茶如人生。曾经的苦与甜,终将会淡然如水。这无色无味的“淡”,才是生活的真味。

茶禅一味,品悟人生。走过人生四季,穿越春夏秋冬,恩怨情仇尽在无言中;历尽风霜严寒,尝遍酸甜苦辣,一个“淡"字便囊括了纷纷扰扰的人生。

二、禅茶诗意?

1 是一种融合了禅宗、茶道、和诗歌的艺术形式,强调内心的平静、自然的美感和诗意的表达。2 源于中国唐代,当时已经形成了一些关于茶的诗歌和禅宗的教义,后来逐渐与茶道相结合,并在宋代达到了高峰。3 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强调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与自然的和谐,以此获得生命的意义和美感。

三、赵州茶的禅宗典故的意思?

唐代僧人从谂禅师(778~897)住赵州观音院(今石家庄赵县柏林禅寺),人称“赵州古佛”。史载:有僧到赵州参拜从谂。师问二新道:“上座曾到此间否?”云:“不曾到。”师云:“吃茶去!”又问那一人:“曾到此间否?”云:“曾到。”师云:“吃茶去!”院主问:“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为何教伊吃茶去?”师云:“院主。”院主应诺。师问:“吃茶去!”

从谂禅师这三声颇有回味的“吃茶去”被世人看成是“赵州禅关”,并成为禅林以及茶文化一大著名典故。因茶能清心,在“人我同心,心我同体”的气氛之中,易于进入禅茶的真实境界,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明心见性。由于其高深的理念和深刻的意境,对中国茶道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而“吃茶去”作为禅的“悟道”方式,构成了“茶禅一味”的至高智慧境界。

不论是中国茶道,还是从中国传续过去的日本茶道和韩国茶礼,其思想背景皆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皆为“禅”。茶道是从禅宗而来,同时也以禅宗为依归。有学者研究表明:佛教在唐代完成了中国化进程,出现重大变化,产生最重要的流派——禅宗。禅宗强调“顿悟”,它以通过寺庙茶事活动,追求“清、寂、和、敬”的思想禅境,形成了“茶禅一味”的宗教茶文化。

“吃茶去”成为禅林法语,更重要的是创造了饮茶意境,把禅的哲学精神与茶结合起来。所谓“智者悟禅,清茶一杯”“欲问禅,想想茶”“茶道至深,即可通禅”等正是“吃茶去”精神理念的真实体现。茶是客观物质的,但物质可以变为精神,从看得见、闻得到、品得出的色、香、味,到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心清静”,正是茶道之灵魂。因而有人认为,赵州茶是“禅茶一味”肇始标志。赵州茶的出现标志着佛教“禅宗茶道”的正式形成,也为“大唐茶道”及“中国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大凡世上对“吃茶去”或“茶禅一味”崇尚者,无论是日、韩茶道组织,还是国内外茶文化机构,均以拜祭赵州古佛而自豪。只因有了“吃茶去”,才使禅学理念融入了生活;也因有了“吃茶去”,才使茶文化有了更广泛的文化内涵。

换言之,由于“吃茶去”加深了茶文化的内涵而走向大众化,故而“吃茶去”超越了宗教、政治和思想,只管滋养人类的生命。于是,许多茶人把“吃茶去”当作是一种享受和乐趣;许多国际茶会谈论着“吃茶去”;许多国内外茶社的四壁翰墨飘香着“吃茶去”;许多茶人的名片上印上了大小不等的“吃茶去”作为励志目标;许多国内外书画名家纷纷挥墨着“吃茶去”条幅作赠礼;许多诗人的思绪跟随着“吃茶去”突然涌动起无数诗篇……其影响、其效应、其知名度已不亚于同处一地的“天下第一桥”赵州桥。

四、满春紫砂壶是哪个年代?

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其制作始于明朝正德年间,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丁蜀镇。紫砂壶在拍卖市场行情看涨,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

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丁蜀镇又名宜兴紫砂壶。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因为有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紫砂壶才这样珍贵,令人回味无穷。更加上紫砂壶泡茶的好处、和茶禅一味的文化,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贵不俗的雅韵。

供春,本姓龚,亦作龚春。是紫砂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作者。明正德、嘉靖间人。四川参政吴颐山的家僮。吴颐山早年曾在金沙寺工一卖读书。供春侍奉主人之余,从寺僧那里学会了制壶技艺,并有所发展。所制茗壶,古朴风雅,造型各异。供春在紫砂壶史上从一般饮茶器具推进为精致的工艺品,做出了很大贡献。

其所制紫砂茶具,新颖精巧,温雅天然,质薄而坚,负有盛名。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树瘿壶”,传说为吴大澄所藏,后为储南强所得,把下刻“供春”两字,裴石民配制壶盖,黄宾虹为之定名。解放后,献给国家收藏。

五、为何有人说茶即禅,茶禅一味是什么意思?

茶禅一味,是佛学概念。佛教崇尚饮茶,有“茶禅一味”之说。“茶”泛指茶文化,而“禅”是“禅那”略称,意为“静虑”、“修心”。“一味”之说则是指茶文化与禅文化有共通之处。这个共通之处在于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所谓尘心洗尽兴难尽,世事之浊我可清。茶,品人生浮沉:禅,悟涅盘境界。

宋代高僧圆悟克勤以禅宗的观念和思辩来品味茶的无穷奥妙,挥毫写下了“茶禅一味”,其真迹被弟子带到日本,现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为镇寺之宝。

唐人饮茶之风,最早始于僧家,“茶禅一味”的典故源自赵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语——“吃茶去”。

南宋末年,日本茶道的鼻祖荣西高僧两次来到中国参禅,并将圆悟禅师的《碧岩录》以及“茶禅一味”墨宝带回日本,于1191年写成《吃茶养生记》一书,成为日本佛教临济宗和日本茶道的开山祖师。

15世纪中叶,日本高僧村田珠光入寺学禅,师从大名鼎鼎的一休和尚。然而,珠光参禅念经常打瞌睡,医生建议他“吃茶去”,结果立竿见影。

夹山八坪牛抵茶自宋至清一直被列为贡品,碧岩泉已有上千年历史,现在依旧诵珠如玉,泉水清澈,甘甜清冽,是煮茶的优质泉水,也是极有价值的矿泉水泉。据中国茶禅学会专家考证,夹山是“茶禅”、“茶道”的正宗源头。

茶道传入日本,茶禅一味成为日本茶道主要思想。安土桃山时期茶圣千利休将“侘寂”(wabi-sabi)引入茶道,结合茶禅一味,形成了如今日本茶道的基础。

茶道始于中国,发扬光大于日本。茶道与禅宗,殊途同归,而又相辅相成,故“茶禅一味”被视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

唐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高僧善会受船子德诚的衣钵,来到石门夹山,创立夹山灵泉禅院,他所领悟的“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的“夹山境地”,成为唐、五代禅宗中最富有代表性和典范意义的禅宗境界,以致历代禅林又称夹山为“碧岩”。善会驻锡夹山10余年,一时“学者交凑”,仅嗣法弟子就达44人,其中有机缘语录传世者33人。唐代洛浦元安禅师、石门献蕴禅师、台州瑞岩师彦禅师、杭州佛日禅师、黄山月轮禅师、大梅法常禅师等一批高僧大德都是夹山善会的法嗣。夹山遂成为唐代著名的禅宗道场,与朗州(常德)德山、长沙沩山“相鼎峙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