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文化理论?

来源:www.bxwzhw.com   时间:2023-06-24 05:22   点击:221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文化理论?

中华传统文化理论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道教文化、禅宗文化、饮食文化、孝贤文化、慈善文化、中医文化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清明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初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二、为何有人说茶即禅,茶禅一味是什么意思?

茶禅一味,是佛学概念。佛教崇尚饮茶,有“茶禅一味”之说。“茶”泛指茶文化,而“禅”是“禅那”略称,意为“静虑”、“修心”。“一味”之说则是指茶文化与禅文化有共通之处。这个共通之处在于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所谓尘心洗尽兴难尽,世事之浊我可清。茶,品人生浮沉:禅,悟涅盘境界。

宋代高僧圆悟克勤以禅宗的观念和思辩来品味茶的无穷奥妙,挥毫写下了“茶禅一味”,其真迹被弟子带到日本,现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为镇寺之宝。

唐人饮茶之风,最早始于僧家,“茶禅一味”的典故源自赵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语——“吃茶去”。

南宋末年,日本茶道的鼻祖荣西高僧两次来到中国参禅,并将圆悟禅师的《碧岩录》以及“茶禅一味”墨宝带回日本,于1191年写成《吃茶养生记》一书,成为日本佛教临济宗和日本茶道的开山祖师。

15世纪中叶,日本高僧村田珠光入寺学禅,师从大名鼎鼎的一休和尚。然而,珠光参禅念经常打瞌睡,医生建议他“吃茶去”,结果立竿见影。

夹山八坪牛抵茶自宋至清一直被列为贡品,碧岩泉已有上千年历史,现在依旧诵珠如玉,泉水清澈,甘甜清冽,是煮茶的优质泉水,也是极有价值的矿泉水泉。据中国茶禅学会专家考证,夹山是“茶禅”、“茶道”的正宗源头。

茶道传入日本,茶禅一味成为日本茶道主要思想。安土桃山时期茶圣千利休将“侘寂”(wabi-sabi)引入茶道,结合茶禅一味,形成了如今日本茶道的基础。

茶道始于中国,发扬光大于日本。茶道与禅宗,殊途同归,而又相辅相成,故“茶禅一味”被视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

唐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高僧善会受船子德诚的衣钵,来到石门夹山,创立夹山灵泉禅院,他所领悟的“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的“夹山境地”,成为唐、五代禅宗中最富有代表性和典范意义的禅宗境界,以致历代禅林又称夹山为“碧岩”。善会驻锡夹山10余年,一时“学者交凑”,仅嗣法弟子就达44人,其中有机缘语录传世者33人。唐代洛浦元安禅师、石门献蕴禅师、台州瑞岩师彦禅师、杭州佛日禅师、黄山月轮禅师、大梅法常禅师等一批高僧大德都是夹山善会的法嗣。夹山遂成为唐代著名的禅宗道场,与朗州(常德)德山、长沙沩山“相鼎峙焉”。

三、赵州茶的禅宗典故的意思?

唐代僧人从谂禅师(778~897)住赵州观音院(今石家庄赵县柏林禅寺),人称“赵州古佛”。史载:有僧到赵州参拜从谂。师问二新道:“上座曾到此间否?”云:“不曾到。”师云:“吃茶去!”又问那一人:“曾到此间否?”云:“曾到。”师云:“吃茶去!”院主问:“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为何教伊吃茶去?”师云:“院主。”院主应诺。师问:“吃茶去!”

从谂禅师这三声颇有回味的“吃茶去”被世人看成是“赵州禅关”,并成为禅林以及茶文化一大著名典故。因茶能清心,在“人我同心,心我同体”的气氛之中,易于进入禅茶的真实境界,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明心见性。由于其高深的理念和深刻的意境,对中国茶道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而“吃茶去”作为禅的“悟道”方式,构成了“茶禅一味”的至高智慧境界。

不论是中国茶道,还是从中国传续过去的日本茶道和韩国茶礼,其思想背景皆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皆为“禅”。茶道是从禅宗而来,同时也以禅宗为依归。有学者研究表明:佛教在唐代完成了中国化进程,出现重大变化,产生最重要的流派——禅宗。禅宗强调“顿悟”,它以通过寺庙茶事活动,追求“清、寂、和、敬”的思想禅境,形成了“茶禅一味”的宗教茶文化。

“吃茶去”成为禅林法语,更重要的是创造了饮茶意境,把禅的哲学精神与茶结合起来。所谓“智者悟禅,清茶一杯”“欲问禅,想想茶”“茶道至深,即可通禅”等正是“吃茶去”精神理念的真实体现。茶是客观物质的,但物质可以变为精神,从看得见、闻得到、品得出的色、香、味,到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心清静”,正是茶道之灵魂。因而有人认为,赵州茶是“禅茶一味”肇始标志。赵州茶的出现标志着佛教“禅宗茶道”的正式形成,也为“大唐茶道”及“中国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大凡世上对“吃茶去”或“茶禅一味”崇尚者,无论是日、韩茶道组织,还是国内外茶文化机构,均以拜祭赵州古佛而自豪。只因有了“吃茶去”,才使禅学理念融入了生活;也因有了“吃茶去”,才使茶文化有了更广泛的文化内涵。

换言之,由于“吃茶去”加深了茶文化的内涵而走向大众化,故而“吃茶去”超越了宗教、政治和思想,只管滋养人类的生命。于是,许多茶人把“吃茶去”当作是一种享受和乐趣;许多国际茶会谈论着“吃茶去”;许多国内外茶社的四壁翰墨飘香着“吃茶去”;许多茶人的名片上印上了大小不等的“吃茶去”作为励志目标;许多国内外书画名家纷纷挥墨着“吃茶去”条幅作赠礼;许多诗人的思绪跟随着“吃茶去”突然涌动起无数诗篇……其影响、其效应、其知名度已不亚于同处一地的“天下第一桥”赵州桥。

四、茶禅一味全文解释?

代表禅宗文化与茶文化的融合

五、佛家道家儒家思想各是什么?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 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 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 智慧。

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 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六、南禅北禅的区别?

北禅和南禅

唐朝的时候,禅宗分裂为两派:北禅和南禅。

北禅的创始人是神秀,南禅的创始人是惠能。

从表面看,只是观点的不同,一个代表有,一个代表无。

实际上代表的是阶级利益、阶级观点。

神秀在入寺之前,是一个读书人,是追求功名的;入寺之后,因为文化水平高,研读佛经有成就,受到五祖的信任,升到了教授师,大约相当于五祖的大弟子,寺庙里的二把手;神秀的弟子,也都喜欢结交官府,走上层路线。

所以,北禅代表的是上层。

惠能在入寺之前,是个砍柴、卖柴的,真正的下层;入寺之后,是个打杂的,下层和尚;惠能的弟子,也都坚持独立,坚持隐居,以种地为生,一般不主动结交官府。

所以,南禅代表的是下层。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上层社会跑的跑、叛的叛,出来替罪的还是老百姓。

这个时候,不知道北禅的弟子,为什么表现不突出,反正故事不多。

可能因为,上层社会崩塌了,它们也跟着崩塌了。

惠能的弟子,有个叫神会的,跑到北方,以讲禅的方法,鼓动百姓支持政府平叛,响应的人不少。

乱平之后,政府为了感谢神会的贡献,召集开会,以行政的方式,册封神会为禅宗第七代祖师。

这就是说,一场动乱,最终奠定了南禅的地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