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会者定离,不期不祈的意思?

来源:www.bxwzhw.com   时间:2023-07-24 05:51   点击:59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会者定离,不期不祈的意思?

1、会者定离,一期一祈释义:把和每个人相遇,当作一生只有一次的缘分。

2、前半句“会者定离”是一句禅语,《涅槃经》中说道:“夫盛必有衰,合会有别离。”而佛家说道:“世上常会之人,也必有离散之时,相遇之人,也终将分开。人生就像一片森林,有的人走了出去,从此他们就再也不能相见。

3、后半句“一期一祈”是日本禅语“一期一会”的变体,是由日本茶道发展而来的词语。在茶道里,指表演茶道的人会在心里怀着“难得一面,世当珍惜”的心情来诚心礼遇面前每一位来品茶的客人。人的一生中可能只能够和对方见面一次,因而要以最好的方式对待对方。

二、茶语静心优雅的句子四个字?

1、素雅宁静 杯中悟道 质朴馨香 唇齿留香 

2、回味无穷 物我皆忘 人生如茶 苦尽甘来 

3、广结善缘 皆有定数 海天云阔 茶禅一味 

4、随缘即安 茶水洗心 品茗悟道 茶禅妙悟 

5、品茶观道 茶味人生 心如明镜 静心坐禅 

6、淡久生香 苦海无边 朴实简约 世事无常 

7、坦然处之 浅茶满酒 艺释茶道 茶和天下 

8、渐入佳境 四大皆空 回头是岸 神清气爽

三、禅茶一味的近义词?

禅意茶香、禅意茶道、慢茶、闲云野鹤茶等都可以作为。因为禅茶一味是指一种注重内心冥想和悟道的茶道,所以其近义词可以通过描述茶的氛围、内涵和精神等方面来展现其本质,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禅茶文化。在此推荐深山流水茶、莲花盛开茶、白雪皑皑茶等禅茶品种,以及一些相关的禅修机构和茶艺馆,来进一步延伸禅茶一味的内涵和魅力。

四、茶不过半酒要满杯?

其实,“茶七饭八酒满杯”的意思很好懂,就是给客人倒茶以七分为限,给客人添饭以八分为准,给客人斟酒则要酒满杯盈。

按照现代茶道的说法,茶倒七分,是有禅道意味的,即所谓“从来茶倒七分满,留下三分是人情”。仔细想想也是这个理,七分,在恰到好处的存在”。太满则亏,太盈则泄。不太圆满的人生,或许才是真的圆满。

茶倒七分:讲的就是做人的分寸。说话留有余地,待人宽容之心,处世淡泊从容。

茶水倒得七分满留得三分人情在,就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只有一杯浅茶,在轻抿慢啜中方能悠悠地品出一番情谊来。

茶倒七分满似乎也在提醒人们,为人做事一定要虚心谨慎,不骄不躁,不可锋芒毕露,要谦和含蓄,正所谓满招损,谦受益。

从来茶道七分满,留下三分是人情。留一点吧,留一点点情意,留一点点余闲,不要让自己过早地老去......

如果,如果我们肯给自己多一份宽松,在追名求利的空档儿抬头看一看蓝天白云,也回头望一望父老乡亲,那么,我们的心便不会那么早变得衰老坚硬,抱怨牢骚也不会纵横地写在脸上,而让我们失去了真诚的笑容。

人与人之间的十分关系,三分情为基础,七分原则用来维护关系。我、你、他,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不能够太远,也不能够太近,恰到好处的关系,让关系有一种美感,在一杯茶中学习人生,学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习如何为人处世之道,以及学习如何让自己生命体更加舒适在这个世间上生存着。

茶不倒满,就是为了留下一些空白。剩下的三分,是人情,是余地,是分寸,为人处世,把握好分寸,留一点余地给别人。既给了别人空间,也给了自己自由。茶只倒七分满,是对别人的尊重,留下三分人情,让人体会到你的用心,双方其乐融融,体现了中国茶文化对为人处世的中庸态度。

五、禅与茶的相通之处是什么?他们又是怎么样的结合呢?

茶与禅的相通之处在于两者都有清净的文化趣味,在中国土生土长的茶与印度传来的佛教虽然不同源,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却保持神奇的同步发展,二者的结合萌芽于秦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隋唐。

一、茶禅文化萌芽于汉

在中国历史上,茶很早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诗经》、《楚辞》等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过十多个茶的别名,比如茗、荼、苦菜、槚、皋庐等。在品尝和食用的过程中,古人逐渐发现了茶降火提神、消食解毒等诸多功效,并逐渐推广。

在《神农本草经》中曾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

神农为医治众生而尝百草,难免会遇到毒草的情况,最后还是靠茶来解毒,可见古代中医便已经将茶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来对待了。

《神农本草经》虽然冠以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但实际上成书于秦汉时代,里面关于茶的记载,可以看出这个时期已经开始推广茶了。同一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在汉朝末年至南北朝时有了较快的发展,茶与禅开始有了交集,很快便走到了一起。

二、茶禅文化发展于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发展迅速,最主要的原因是连年战乱的悲惨现状、佛教投胎转世的思想和朝廷的支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天灾不断、连年混战的时期,天灾人祸造成巨大的灾难,百姓常常处于朝不保夕的状态,而佛教因果循环、转世投胎等思想迎合了民众的需求,为了祈求来世福祉便纷纷投靠佛门,再加上朝廷出于不同目的扶持佛教,因此这一时期的佛教一度非常发达。

根据《钱眼读史》记载:

北魏末年北方各地有佛寺3万余所、僧尼200余万人。

这个数字是十分惊人的。由于僧人不纳税、不服役,而人数众多,导致国库收入严重受损,士兵数量下降,威胁国家政权,因此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等发起"灭佛"行动。

在此之前,寺庙大都建在繁华的都市,有朝廷和贵族供养。"灭佛"行动开始后,僧人被杀者众多,很多寺庙被迫迁往深山老林,居住在清幽场所,佛教也开始了耕种劳作的自力更生之路。

虽然表面看来"灭佛"行动是佛教的一场血腥灾难,却成全了茶禅结合的美名。山谷清幽之地,往往是种茶的理想场所,僧人在此种茶、采茶、品茶、识茶,并与佛教文化相结合。在僧人看来,茶可以帮助消化,可以抑制欲望,可以提神醒脑,帮助他们更好地参禅打坐,"茶味禅味是一味"逐渐成为佛家禅语。

三、茶禅文化兴盛于唐

唐代以前,中国虽有种茶饮茶,但是尚无在全社会形成风气。直到唐朝时期,饮茶才逐渐成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的生活习俗,正是在这一时期,茶税开始成为朝廷的重要收入来源。根据《钱眼读史》记载:

贞元元年(785年),全年茶税收入达40万缗。

走私茶叶累计超过300斤者还会被判处死刑 ,可见当时种茶已经成为民众的生活习惯,种茶十分普遍,才导致茶税成为朝廷税收的重要来源。

同一时期的佛教也处于兴盛期,朝廷派遣了玄奘等高僧远赴印度取经,并在国内开设讲经学经的专场。此时僧人更加重视饮茶,饮茶甚至成为寺院的清规戒律,茶堂也成为寺院的"标配",兼具参禅论道、讨论佛理、招待施主等多种功能,也从中衍生了内涵丰富的茶文化。

比如寺院有专门的"茶鼓"召集僧人饮茶,寺院前有向行人施茶的"施茶僧",在佛像面前供奉茶称为"奠茶",挂单的和尚根据受戒年限要饮"戒腊茶",化缘僧人向人求茶称为"化茶"等等。总之,此时的茶文化已经与禅文化融为一体,成为相互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僧人在云游四方时不仅讨论禅理,也交流茶艺,从而取长补短,促进茶艺进一步提高。

唐武宗时期,全国爆发著名的"会昌灭佛"运动,再次把寺庙逼到深山老林。在此之前,中国佛教分为旗帜鲜明的三论、华严、密宗、禅宗等八大体系,但是到了这一时期,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禅宗独树一帜,中国大部分名山都成为禅宗的活动场所。茶文化的宁静纯洁、清新提神与禅宗长于顿悟完美结合,相互促进,在佛寺产生了天台山云雾茶、西湖龙井茶、径山名茶、普陀佛茶、惠明茶、仙茶、庐山云雾茶、碧螺春名茶、黄山毛峰、九华毛峰、铁观音等流传后世的名茶。

总结

由于寺庙独特的地位,在古代可以说是从事茶叶研究的"科学机构",而僧人便是茶叶的"研究员",茶与禅由于意境相通,相生与共,所以能够紧密结合,并且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依然备受推崇。

参考资料:《神农本草经》《诗经》《茶与禅》《钱眼读史》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返回栏目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