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国的制茶历史?

来源:www.bxwzhw.com   时间:2023-06-09 05:01   点击:196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中国的制茶历史?

中国的制茶历史: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1、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茶之为用,最早是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生煮时,类似现代的煮菜汤,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的习俗,将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为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三国时,魏朝已经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2、青造形到龙团凤饼

初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但仍具有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的苦涩味大大降低。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也就是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

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此时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到了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宋朝高富帅是怎么“玩茶”的?

如果真有时光穿梭机这种逆天神器,相信大多武人都想要穿越到秦皇汉武,那个大肆开疆扩土的时代。而文人们则向往文人至上,到处弥漫着淡淡烟灰色,以文艺著称的宋朝。

宋朝,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峰期,被西方学者誉为“东方的文艺复兴”。“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在那个年代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都追求一种雅致诗性的生活。

清明上河图(宋-张择端)

点茶,是宋人雅致生活的集中写照。三五成群去斗茶,茶点的好,在朋友中就很有面子。如果又能在茶汤之上写诗作画(谓之分茶,又称为茶百戏),那就更被惊呼神人了。

梦回大宋--还原宋朝点茶法

--宋代点茶--

所谓点茶,就是将团饼经炙茶后将茶碾磨成粉末状,然后再用筛罗分筛出最细腻的茶粉投入茶盏中,即用沸水冲点,随即用茶筅快速击打,使茶与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为止。北宋苏轼《送南屏谦师》诗曰:“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其中的“三味手”说的就是高明的点茶能手。

宋人点茶所用器具较多,步骤也较为繁琐,接下来详细讲解。

说点茶之前,不得不先说说宋朝团茶饼。

唐宋时期还没有我们现在那么多茶品类,那个时候上品茶的标准都讲究一个“新”字,她们认为只有鲜嫩的茶叶才有茶香,茶叶越老、叶片越大则苦味递增而香味递减。为了能让茶叶便于保存,能大量运送到达官贵人的手中,于是“蒸青”技术便推广开来。

蒸清茶饼制作过程《中华遗产》2016年05期绘画/司马公公

蒸清之后碾碎的茶饼苦味还是太重,于是有时还会添加沉香、龙脑香等以增加茶香,细细捣碎,用模具制饼,穿串烘干,就成了唐宋风行的团茶。

宋朝著名的龙凤团茶

大小龙团茶是用由宋太宗专赐,带有龙凤图样的模具制成的茶,就被称为“龙凤团茶”或“龙凤茶”,乃北苑贡茶的代表,宋仁宗时期又将“龙凤茶团洞顷”精致成无数文人墨客留文盛赞过的“小龙凤茶团”。

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其制作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

欧阳修就评论道:“其品精绝,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据说,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的欧阳修在朝为官20年间,也只不过获得过一饼小团茶,其价值显而易见。

茶叶准备好,就要开始喝茶了,宋朝饮茶不像今天的泡茶,那个时候复杂、讲究又有趣,如果能喝一杯自己亲自点的茶,那生活就很悠闲了。

步骤如下:

准备阶段:

1.炙茶:将保存的茶饼取出,放在微火上稍作炙烤,去除水份

2.碎茶:将茶饼用干净的纸密密包裹起来,放在木质茶臼里捣碎

3.碾茶:把敲碎的茶块放入碾槽或石磨中,快速有力地将其碾成粉末

4.罗茶:磨好的茶粉放入罗绢做的筛网中,细筛几遍到“绝细”

5.置盒:将筛好的茶末置入盒中保存

撵茶图(宋-刘松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点茶阶段:

6.入盏:用清洁流动的活水烧至第二沸,冲涤茶盏,趁着茶盏还有温度,拨入茶粉

7.注汤:用执壶注入少量的水,先将茶粉调成均匀的茶膏

8.击拂:一边注水,一边用茶筅击拂茶汤,使茶汤出现稳定而持久的泡沫。

击拂,是点茶的关键,用茶匙或茶筅、茶筋等工具搅动茶汤,使之产生饽沫,乃至咬盏挂杯,幻化出花草虫鱼之类现象。茶匙要重,击拂有力,击拂无力,茶不发力。宋徽宗认为要注汤击拂七次,每一次需要使用的力度和方式都不一样,直至浓度适中、乳花汹涌则止。

9.置托:汤花呈现出美丽颜色之后,将茶盏置于漆器或同材质茶托之上。

点茶完毕,但是在喝茶之前,宋朝的文人们还会邀请朋友们一起观赏、品评、作诗,最有趣的就是斗茶啦。

斗茶有道

点茶完毕,如果只是一个人欣赏,未免寂寞,如果一下就喝下去了,未免浪费了之前那么多功夫,于是”斗茶“这项文人墨客乐此不疲的娱乐应运而出。

仇英所绘《斗茶图》

分茶有艺

点茶法使饮茶变得有很强的娱乐性,斗茶的流行又促使点茶的则颤悄技艺不断创新,大致在北宋末年,形成了能在茶汤中形成文字和图像的技艺――分茶。

分茶又被称作茶百戏,它用点茶的技艺,使茶汤在瞬间中显现出瑰丽多变的文字和图像。分茶高手甚至能使茶面呈现禽兽虫草花鸟鱼虫之类的鲜活图案,就像一幅幅丹青妙手所作的水墨画,因此也被称为“水丹青”。

元明之时,还有人偶尔提及分茶。但到了清代,这项技艺就彻底消失在了中国茶文化的舞台之上。

至孙渣于这项鼎盛一时的点茶技艺为何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人说是“崖山之后无中华”,随着宋朝的灭亡,元朝蒙古少数民族的统治,他们大多数人并不太接受这个点茶法。有一种说法是农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嫌点茶法铺张浪费,于是就用散茶代替团茶,这项技艺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现在有人主张复原宋代点茶法,重现当年技艺。也有人认为这种古法太繁琐,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

“鼎盛时代,当海纳百川!”茶小官认为,我们不应该忘记泡茶古法,因为那是我们历史,我们的骄傲,我们的根。但我们也不应该拘泥于古法,要创作出能适应当代,又为后世所惊艳的泡茶法。

喝茶,找茶官儿

我是茶小官

听我讲茶事

宋代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饮茶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这个时候的达官贵人们不仅仅品茶,而且把茶道玩出了不同的花样。像是“斗茶”“分茶”“点郑册茶”“绣茶”等等。好雹

但由于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森严,上层达官贵人玩的茶基本都是由贡茶一路演变而来,普通人家玩的茶就稍稍逊色一些。

“绣茶”玩茶艺术是宫廷里特有的,不但包装精美,而且重金难求,因为太过稀有,仅有皇帝等皇亲贵族才能拥有一点,因此不舍得饮用,便发展出这样一个仅供观赏的玩茶艺术。

“斗茶”就是跟斗狗斗鸡一个形式,通过不同工艺制作的茶,或者是产地采摘方式不同的茶,各种茶叶汇聚一堂一争高下,竞选于贡茶或者制定市场价格,这种玩茶艺术具有一定的功利性,有着浓厚的功利色彩。

与斗茶相反的“分茶”则是文人雅士之间的娱乐模式。一些精通分喊袜宏茶的文人雅士可以通过茶水脉络和茶叶分散度创作出善变的“茶水书画”。富有淡雅的文人气息。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